复制

zhì ㄓˋ

火部共8画上下结构U+7099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火部

8画

4画

上下结构

会意字

QOU

BF

RSUO

27809

3511

5443

U+7099

35444334 撇、横撇/横钩、点、点、点、撇、撇、捺

𤐬 𤒗 𦛧 𦜡 𦠁

炙字概述

纠错

〔炙〕字拼音是(zhì),部首是火部,总笔画是8画

〔炙〕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𱼀、火”,五行属火。

〔炙〕字造字法是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是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炙〕字仓颉码是BF,五笔是QOU,四角号码是27809,郑码是RSUO,中文电码是3511,区位码是5443

〔炙〕字的UNICODE是U+709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825,UTF-32:00007099,UTF-8:E7 82 99。

〔炙〕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990

〔炙〕字异体字是𤐬𤒗𦛧𦜡𦠁

炙的笔顺

纠错
  • 横撇/横钩

炙的意思

纠错

zhìㄓˋ

基本解释

烤。~兔。焚~忠良。~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

烤肉。脍~人口(美味人人爱吃,喻好的诗文、事物大家都称赞)。

喻受到熏陶。亲~(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2.同本义。

,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说文》。按,炮当作灼。火傍作庶为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裹而烧者曰炮。柔者之,乾者燔之。 《颜氏家训》毋嘬 《礼记 · 曲礼》。疏:“火灼曰炙。”以烹以 《礼记 · 礼运》置匕首鱼之腹中。 《史记 · 刺客传》有兔斯首,燔之之。 《诗 · 小雅 · 瓠叶》饮醇酒,肥牛。 《乐府诗集 · 西门行》

炙煿(烤爆。比喻受折磨);炙肉(烤肉);炙羊(烤羊肉);炙鼠(烤鼠);炙鱼(烧鱼)

broil; roast;

3.烧灼人体。

翼侯 《韩非子 · 难言》胡巫上林中。 《汉书 · 戾太子传》。注:“烧也。”而况于亲之者乎。 《孟子》

炙面(烧灼面孔);炙灼(烧灼)

burn body;

4.曝晒。

野人有快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 《与山巨源绝交书》

炙灼(曝晒);炙浪(烤人的热浪);炙阳(让太阳曝晒)

expose to the sun;

5.受熏陶。

久仰芳名,无由亲 《红楼梦》

be nurtured;

6.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

甘草八分。 《红楼梦》

a way of make Chinese medicine;

名词

烤熟的肉食 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各处都是。——《官场现形记》

roast meat;

炙字的翻译

纠错
  1. roast, broil; toast; cauterize
  2. grillen
  3. faire rôtir

炙的国语辞典解释

折叠展开

zhìㄓˋ

详细解释

1.烧烤、烧灼。

《诗经 · 小雅 · 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炙手可热。

2.受薰染、陶冶。

《孟子 · 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烤熟的肉食。

《史记 · 卷八六 · 刺客传 · 专诸传》:“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炙的两岸词典解释

折叠展开

zhìㄓˋ

详细解释

1.烤。

烈日炙人、炙手可热。

2.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残羹冷炙。

3.中药制法,把药材与汁液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中。

蜜炙、炙甘草。

4.姓。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炙的字源字形

纠错

炙(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炙(简·秦·关沮) 关沮

炙(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炙(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炙(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炙(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炙(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炙(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炙(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炙(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炙(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